type
status
summary
slug
category
tags
date
password
URL
icon
◆ 第一章 安心的宝典——星云大师讲解 >> 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,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 >> 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,为令众生迷途知返,离苦得乐,因此立此假名,随应众生机缘说法,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。只因为法本无说,心亦无名。 >> 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,即不是第一波罗蜜,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,无高低次第,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。五波罗蜜,皆以般若为导,若无般若,就如人无眼,所以,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>> 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,因为般若本性,是寂然不动的,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? >> 如何保持那颗菩提心?如何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呢 >> 所谓如来,就是一切诸法体性空寂,绝对的平等,超越所有差别的执著。佛陀已证入此理,因此才名为如来。 >> 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,是虚实不一,不能执为实有所得,也不能执为空无,因为一切诸法万象,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,所以,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说一切法,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,就空寂性体的立场,一切万事万物,都不是真实的,以此显发的事相,而立种种假名 >> 一切言说是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,为了袪除众生妄念,随机化度,随缘而说,何来有法?这种种言声的说法,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,暂且给它一个‘说法’的假名。 >> 他们既不是众生,也不能说不是众生。为什么呢?就法性空寂而言,他们也是佛,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。佛也是众生,是已悟道的众生。但是,又不能不称之为众生,因为他们虽已经听闻佛法,生起信心,但还未能悟道,所以于事相上说,称他们为众生。须菩提!从真如本性上来说,众生即佛,原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,‘众生’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。 ◆ 第十章 《金刚经》浅易——圣一法师讲解 >> 声闻缘觉虽然认为五阴无我,但仍认为有五阴之法、有生死之法、有涅槃之法,称为法执。既执有法,便盖覆佛性 >> 般若是一法,佛说种种名,随诸众生力,为之立异字 >> 或说圆觉、或说实相、法界、涅槃、法身。 >> 或说圆觉、或说实相、法界、涅槃、法身 >> 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,若作如是解,是名般若智。 >> 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,就是观照般若。 >> 观照就是观一切法空。 >> 从文字般若生观照般若——一切法即非一切法。 >> 不论我们用什么功,必定先从文字般若下手,从文字般若而起行,行起解绝,就是观照般若——照色,色空;照受想行识,受想行识空。五蕴空时,众生亦空。众生空即无生,无生就是佛,就是到了彼岸。 >> 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,佛性最真实,除了佛性以外,一切都是虚妄,都不真实,都可以舍。 2023/2/2 发表想法佛陀是经常出入皇宫的,所以在这种场合佛陀是要着大衣的,就是比较隆重的场合,比较肃穆,比较重要,比较庄严的场合入宫,当时舍卫国统治国王是波斯匿王,波斯匿王也是佛弟子>> 入皇宫见国王; 2023/2/2 发表想法不用是选择,不可用是规定,有了分别心呀?>> 不可用 2023/2/2 发表想法不用,还是不可用?>> 不可用 2023/2/2 发表想法佛身法身不需要?肉身如何不需要?>> 如来本不需食 2023/2/2 发表想法果然是法身。那给众比丘说法的是什么身?之后肉身又怎么寂灭了?? 不懂 看佛的历史需>> 法身本非食, 2023/2/2 发表想法与五祖观点不一样呀???>> 其实修行人应该要坐长香,坐长香,心比较容易安定下来,入定后,就不知道时间长短,所以应该坐长香。 >> 于三宝中,得闻佛法,种诸善根者,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 >> 觉,则无我, >> 如是觉一切法无我便是正觉。 >> 正等者,不起法执, >> 法法平等便是正等。 >> 正等破法执,正觉破我执,我法二空是佛因,得无上的佛果。因不离果,果不离心,因果惟是一心,故称发菩提心。 >> 菩提心易发,长远心难持,虽然现在发了菩提心,但过去无始劫以来的妄想烦恼习气很多,会令我们退失菩提心 >> 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”,是释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门 >> 这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,不落言诠。 >> 有色——是执有的众生,著有见。 2023/2/3 发表想法见是非就会执着是非>> 见是见非则执是执非 >> 无色——是执“无”的众生,不肯修福慧、不恭敬人、不供养三宝、不拜佛、亦不念佛,认为空就是道,是豁达空。 >> 有想——但有其想而不见有行 >> 无想——妄想来,止,不打妄想,甚或停止妄想,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 >> 但得其体,未有其用,只可以生在禅天,如何能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、广做佛事呢?应该从体起用,方可以悟道。 >> 非有想非无想——不想有亦不想无,语默双寂,动静两亡,是“非有想”,但是想开悟,故云“非无想”。 2023/2/3 发表想法上一句说啥都没有怎么放下回说放不下就挑起来,不能再说挑不起来,不然怎么来的呢?话不明,回只指要害>> 放不下,挑起去 >> 修行人想开悟也是一个妄想,令你永不能开悟。 >> 若妄心而言,执是执非是有色;拨无罪福是无色;单讲不行是有想;除妄而不起作用是无想;有无俱遣、语默两亡,是非有想;理还未明,有求理心在,是非无想。 >> 无余者,无烦恼习气妄想之剩余,名为无余。  涅槃,就是清净心;妄想,是染污心。妄想灭,涅槃妙心即现前。 >> 是故所有众生,都是从涅槃妙心而起。众生灭,还归涅槃妙心, >> 一切法本来无生,迷则有生,悟时无生。 >> 烦恼本来空、众生本来无、生死本来寂灭,迷时则有,悟时则无,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是为实相般若。 >> 众生灭度后,还有什么?若果说还有什么,便著了个什么,所以什么也不说,只说涅槃妙心,也就是菩提心 >> 相不住相,迷性而有相,迷失了佛性则见种种相;性不住性,离相而见性,欲想见佛性,一定要离相。“迷性见相,离相见性”,我 2023/2/3 发表想法若持有我能度人就是我相。>> 我相——度众生时,见有能度的我,则有我相 >> 我相——度众生时,见有能度的我,则有我相 >> 我”度烦恼?烦恼反会增加,为什么呢?若见有众生灭度,见有灭便有生,不见有灭,无灭则无生,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,而不见有众生灭度。 >> 人相——人相也是取则有,不取则无。 >> 众生相——众生即妄想,去掉妄想,哪里有众生? >> 寿者相——遇境逢缘,取舍分别,经过很长久的时间,仍坚执取舍分别,是为寿者相。 >> 寿者相,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,是惑命,不是慧命。 >> 四相空,菩提心现前,菩提是觉,觉即无生。觉一切众生无生,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,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若想见佛性,一定要离四相,四相是烦恼的根本。 >> 无住就是般若,般若不住一切法 >> 不住于法,行于禅定,“不住”者,空也。 >> 一切法空便入定,色空入色定,受想行识空入受想行识定,火空入火定,水空入水定,空空入空定,能空一切法即得定,是谓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,而行于四禅八定。 >> “不住法”,法即法尘,三藏十二部语言文字经典,就是法尘。不住于法就能布施法,是法施;若住于法,就不愿以法布施,是为吝法。 >> 菩萨布施,不住我相,“我”则无限量,周遍法界,以法身真我,供养大众。 >> 布施时,若著所施的物相,物有大小,福亦有大小,故福有限量。有限量是有为法,无为法无限量。 >> 不住相布施是无为法,无为法无相,无相即无大无小,既无大小,故福德不可思量。 >> 无住而住,就是住于菩提心。 >> 法身佛未曾离开有相佛,若见诸相非相,便见法身如来 >> 见到法身如来,法身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菩提。 >> 修福”者,福有三种:布施、持戒、禅定,文中指的是修禅定的福;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,佛弟子持无相戒,修无相定,依此章句,能生信心。信心清净,得见法身如来,知道法身才是真实,故云“以此为实”。 >> 善根是于佛法中来,悟与不悟,看你可有善根;早悟或迟悟,也得看你善根成熟还是未成熟。 >> 善根成熟,方可解般若。 >> 诵经、念佛、拜佛、参禅,也是种善根,应该勇猛精进,念念佛、念念种善根。 >> “已于无量千万佛所,种诸善根”,是指长远心,以长远心修行,直至善根成熟,一闻法,便大彻大悟。 2023/2/3 发表想法无有生灭,诸法受忍,不受有生有灭。 无生法忍等同于“涅槃”。>> 无生法忍 >> 闻是章句,一念生净信,念念生净信。念念生净信是由最初第一念而生,在最初一念清净信心中,见到自己的佛性,知道佛性才是真实。 >> 信心生一念,是成佛之因 >> 见法身后,生死已了,虽然还未成佛,但是已经长别三界轮回苦海。 >> 发心究竟二不别,如是二心先心难 >> 此文中“如来”,是指十方如来,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佛。“如来悉知”,“悉”,乃“尽”的意思,佛心尽知,佛眼尽见。 2023/2/4 发表想法闻是章句,一念生净信者>> 是诸众生, >> 见佛法身,一念生净信,就是见性,任何功德都不及见佛性的功德大。 2023/2/4 发表想法闻是章句,一念生净信者>> 是诸众生 2023/2/3 发表想法指未悟道之人>> 是诸众生 2023/2/3 发表想法相当如开了天眼,打通任督二脉所以一念生很难很重要,福德亦很大>> 第一念见了之后,信心成就,永不退转 >> 空五蕴即见法身,法身无相,所以见法身后,不再有我相 >> 无法相者,悟道之人,离名绝相 >> 法相是让我们依著来修行,不是要我们去取著, >> 名相妄想,真智如如。”名与相是二法,解名相的是妄想,妄想灭,得真智;名相灭,见如如之理。 >> 其实佛说法是无定的,众生著空,如来说有,以有破空,但不可执有,故云“不应取法”。众生若著有,如来便说空,以空破有,但亦不可执空,故云“不应取非法”。 >> 何谓取相?取相即取法。法者,一切法,简而言之,不离一个“有”字。“有”莫取,“非有”亦莫取。修行时,不是见“有”便见“无”。见有之时,不取有相,过了“有”关;见无之时,不取无相,过了“无”关。要透过“有”、“无”二关,才能悟道。 >> 无相即无为,有相即有为 >> 此段文是说得菩提道。得道时没有能得所得,如空与空合时,没有能合所合。 >> 如来得菩提,不是从外而得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无能合所合。如来得菩提,菩提无相,如来亦无相,无相与无相合,名为得菩提。 >> 如来说法的目的,是去除众生烦恼。若众生烦恼尽,那么如来无所说;若众生烦恼未空,如来便要说法治众生烦恼病,所以不能谓如来无所说。 >> 菩提即是觉。觉有,有灭,有灭即非有;觉无,无灭,无灭即非无。如是觉生非生、觉灭非灭、觉一乘非一乘、觉三乘非三乘,是故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 >> 无有定法又是什么呢?就是无为法 >> 如来得菩提是无为法——无得而得;如来说法,也是无为法——无说而说,所以如来所说的法,皆不可取。 >> ,即心取。如来所说的法,过凡心境界,心行处灭,才可领会;心行未尽,不能领会。凡心的境界是有为——有生死、有生灭——无为的境界才是涅槃,所以凡夫以妄想心不能取如来的法。 >> 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   为什么呢?有为的布施有相,有相则必有处所,其处所落在人天路上。既在人天路上,此布施福德,即非福德之性,而是福德之相。   何谓福德性?心有能所,即非福德性,能所心灭,是名福德性。虽以恒河沙七宝布施,有能施所施,未得三轮体空,依然落生死,故名即非福德性。   福德性是无相,在诸法来说,就是布施的性,是禅定、持戒、忍辱的性,称为福德性。性是无相,例如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惟是佛性无相,色身有相。众生受人身,佛性不是人;众生生天,佛性不是天;众生入地狱,佛性不是地狱,所以佛性无相。在众生来说,名为佛性;在诸法来说,称为法性、福德性;在佛来说,名为法身。   大千世界七宝是相,相有多有少,所以布施亦有多有少,例如山河大地有相,故有大有小。 >> 福德性是无相,在诸法来说,就是布施的性,是禅定、持戒、忍辱的性,称为福德性 >> 性是无相,例如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惟是佛性无相,色身有相 >> 在众生来说,名为佛性;在诸法来说,称为法性、福德性;在佛来说,名为法身。 >> 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,是故如来说有相布施的福德多,是有可量故。 >> 无为法无住,不住生死涅槃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不住。有住则有相,无住则无相,无相即无生,无生即无灭,豁然空寂,就是解脱的佛性,就是佛。佛是觉,觉即观照,观照即般若智慧。 >> 受持一四句偈,见佛性之时就是佛,所以诸佛是从般若出。又,见佛性即是菩提法,所以法也是从般若出。若般若法,都是从般若出, >> 般若无形相、无佛相、无佛名,惟是佛从般若出,故佛即非佛。般若内亦无诸法的名相,但从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,所以佛法即非佛法。 >> 须陀洹修行,断了粗重烦恼,远离世间六尘,入法性之流。法性是无相,当入法性时,无能入的我,无所入的法性,能所俱空,才能入法性之流。 >> 心不动念,则我、法二空。我空无我,法空,无欲可离。既无我亦无欲可离,云何能作念,我是离欲阿罗汉。 >> 阿兰那行就是无诤行,亦称为无怨行、寂静行。 >> 前文讲南传圣人,得果而无得果之心,此文讲诸佛得法而无得法之心。 >> 何谓法?性净之理,名之为法。性即自性,自性清净之真理,就是宇宙间的真理。 >> 有得法之心否?若有得法之心,就是于法有所得;若无得法之心,便是于法无所得。 >> 有得就是有心,有心不称为得;无得就是无心,无心方可以得 >> 无得即无心,无心则合道,所以无得才名之为得法。有得即有心,有心就是妄想,不实在,所以有得不名为得 >> 真心不生不灭、无名无相,就是般若,无所得心于法当然无所得,故云“于法实无所得”。 >> 如来因燃灯佛开示,见自性清净,本无尘劳,寂而常照,于法何曾有所得、何曾有能得、又何曾有不得?是为无得而得,与清净之法相应,是真得法。 >> 所以我们修行,应以无心为道,以无布施之心相而布施、无持戒之心相而持戒、无修禅定之心相而修禅定。说法,无说法之心可得;出家,无出家之心可得;诵经,无诵经之心可得。一切无心,即与法相应,名为无得而得,得如来无上之法。 2023/2/6 发表想法所谓的“无明",是自性本心污染最终的源头,从时间上来看,“无明"是“有终无始”的,所以,佛经之中,常用“无始时来”表示产“无明"的第一因,即最初,正是因为“无明"无始有终,因此,本心所受到的“染污”,也是“无始有终”>> 无明 >> 破了人我相,便见到无明之矿、佛性之宝,那时便是觉悟。 >> 庄严者,于清净心中练习禅定、智慧等功德,以禅定、智慧等功德,庄严清净心,亦称为修道。 >> 得法后,必须从性起修,修定修慧,庄严佛性。 >> 菩萨必定先要见佛性,然后从佛性修定修慧,以定慧庄严佛性 >> 佛性就是佛土,佛土亦是心土,庄严佛性者,亦即是庄严佛土。 >> 诸菩萨摩诃萨,欲想庄严,先求见清净心,从清净心修清净行,清净行庄严清净心,能庄严是清净,所庄严亦清净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不见有庄严相可得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,如是方能尽行诸佛无量道法。 >> 如何生清净心呢?  不应住色生心。  见色而不起分别,是谓见色离色,就是不住色生心。 >> 不应住色生心。   见色而不起分别,是谓见色离色,就是不住色生心。是生什么心呢?是智慧心、是清净心,可以庄严。若见色著色,是住色生染污心,名为惑,便是妄想心,妄心不可以庄严。   见色住色,是迷人;见色而离色,是悟人。 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   闻声而离声,赞我不喜,谤我不嗔,是清净心。若闻声而住声生分别心,是为妄念。香味触法亦如是,不应住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,应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清净心。   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   应不住六尘、六识,不住十八界、不住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不住生死、涅槃,无住而住,不与万法为侣,所谓万丈光中独露身,便是清净心。譬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,日月行空而不住空,照万物而不住万物;菩萨心,在尘而不染尘,在欲而离欲,在世而出世。 >> 是生什么心呢?是智慧心、是清净心,可以庄严 >> 菩萨应一切法不住,而生其清净心。清净心,就是法身佛。 >> 若世间法看不破,就不会求真常般若之法,所以一定先要把世间法放下,是故世尊先讲有为世间法,再讲无为法之功德,有为法在此段经文中讲得 >> 法施乃无为法,无增无减。受持一四句偈,能空四相,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就是清净法身佛。从清净心起修六度万行,庄严法身,功德庄严圆满,就是报身佛;法报和合,就是应身佛。三身佛都是从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而来,所以受持一四句偈,其福德胜于前者。 >> “随”即随顺,随顺其理、其义、其解、其行,是故能解能行般若,才称为随顺。能解能行般若的法师代表佛, >> 佛法不离三德秘藏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三德名为大般涅槃。“最上”是法身德,“第一”是般若德,“希有”是解脱德。如来所证,不外是三德秘藏,三德也是常寂光净土,法身是常,般若是光,解脱就是 >> 名是假名,假名之下,必有实体。 >> 须菩提初不解佛意,未见微尘性空,所以答言甚多。 >> 须菩提亦复如是,若解般若,一切法空,大千微尘亦空,则不应答言甚多。 >> 妄念空,是为无念,无念则清净,妄念微尘转为清净微尘,故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清净微尘,所以如来在微尘里转大法轮。  微尘空,世界亦空,世界空,“即非世界”。 >> 般若观照,不论世间或出世间法,均是平等,皆应空却,才可证实相 >> 须菩提认为法身无相,应身有相,所以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。 >> 所以离四相就是发菩提心,此外,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。 >> 所以上半卷所述之降服其心,是降服我执之心;下半卷所说的,乃降服其法执之心,菩萨若依法而生爱,是为菩萨顶堕。 >> 下半卷讲的,只要是烦恼妄想的众生就要度,不需要分析是什么类的众生,故云灭度一切众生。  为什么不说清楚呢?妄想即生即灭,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么妄想,若妄想即时起即时度,无量的妄想可以一时消灭,故云“灭度一切众生”。一切众生一时度,不是慢慢度,妄想灭了之后,度个什么?妄想未起,你不必去度,以般若观照之即可,妄想一起,即时度。 >> 妄想即起即度,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妄想,是贪、是嗔,还是痴?因为它还未完全成熟现出来,你已经把它度去了,即生即度,所以不同卵生胎生等妄想,这些是妄想生起以后的境界,属于贼后兴兵。古人云:“不怕妄起,只怕觉迟。”念一起就觉,觉速灭速,二事相宜,不要待妄想成熟后才去慢慢灭,是故此文乃降心菩提。 >> 何以无四相便是菩萨呢?发了菩提心后才可以称为菩萨,但是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发菩提心。 >> 一切法空,就是菩提,空中哪里有一法可发菩提心?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空,菩提心现,是故四相空就是菩提,不是离了四相之外,另有一法可以发菩提心。 >> 例如杀戒,不杀生就是持戒,不是离了不杀生之外另有杀戒,故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发菩提心。 2023/2/16 发表想法那为什么不是不杀生的办法是持戒之法呢?怎么做到不杀生?>> 。 >> 然则如何发菩提心呢?布施空就能发菩提心,戒律空、忍辱空、禅定空、智慧空、念佛法门空、慈悲喜舍空,不见有一法可得,就是发菩提心。 >> 有法即有心,有心即未能空心。心不空,如何明心?有法亦即法不空,法不空如何得法?既不明心又不得法,燃灯佛又怎么能为释迦如来授记? >> 若当时世尊有戒法、定法、慧法、六波罗蜜之法可得,是为法执。著了法执,以为有法可得而得菩提,燃灯佛则不与世尊授成佛之记。 >> 义即理之意,“诸法如义”,即诸法的真理是也。 >> 一切法从缘而生,缘生性空,是故一切法皆是空。万法一如,是诸法的空义,亦即诸法的如义。 >> 如来者,是诸法的空义,有一法不空,不能称为如来,一切法空才称为如来。  如来者,是诸法的无生义,一切法无生,从无生而来,来成正觉,无生亦是诸法的如义。  如来者,是诸法无灭义,一切法无灭就是如,从无灭而来,来成正觉。  如来者,是诸法无相义,从无相而来,来成正觉,是名如来。 >> 若能“即非”世间法,便是佛法。“即非”,就是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一切法空、离一切相,便是佛法。 >> 色身有对待,因短而说长,因小而说大,是故有长有大;法身无对待,是故非长非大。能够离色身之长大相,即见到非长非大的法身,是名大身,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,这就是佛法。 >> 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寂灭,就是度众生。 >> 众生有生灭,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,就是度众生。证寂灭,才是真正度众生;生灭不能度众生,因为众生是生灭,我们也是生灭,生灭焉能度生灭?只有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,才能度众生。惟是寂灭体中,无众生相、无我相、无涅槃相,我亦寂灭、众生亦寂灭、灭度亦寂灭,是故菩萨不应作是念,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。 >> 佛土就是心土,心土中有慈悲喜舍、有戒定慧、有六度万行,以心土中的慈悲喜舍、六度万行,庄严心土,无能庄严,无所庄严,即非庄严,是名真庄严。 >> 通达,即了解之义。 >> 应如是知——知一切法无我,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  应如是见——见一切法都是般若,无漏智性,本自具足。  如是信解——信烦恼本来空,解一切法不生不灭,法寿无量。
影视-转载孙海东:《金刚经》里有些字的读音
Loading...